第(2/3)页 郑和手里拿着杨轩赠与他的望远镜,朝海岸线望去。 隐约间,他好像看到有一道明黄色的身影。 “那是陛下吗?”郑和心里问道。 没有人能回答他这个问题。 他将手里的望远镜拉到最长,终于可以确信,那道身影,就是陛下。 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众人。 顿时引起了一片欢呼。 有人热泪盈眶,有人跪在甲板上,面向海岸线,痛哭流涕。 他们出海四年多的时间,本以为陛下已经忘了他们,没想到陛下竟然亲自来迎接他们。 这让他们如何能不感动? 在封建社会背景下,皇帝是神圣的,也是他们的君父。 君父没有忘记他们,就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。 众人发泄了好一会儿,郑和才对他们下令。 “传令,降半帆,所有人,准备靠岸!” “是。”众人收起情绪,快速回到自己的岗位上。 他们想要早点上岸,踏上这片离开了好几年的土地。 …… 在朱棣确定这就是郑和他们的船队的时候,就已经下令撤去对敌准备,转而开始布置迎接仪式。 随着船队靠近港口,众人也是感受到了船队带来的压迫感。 港口的海面,几乎都被船队给占完了。 朱棣和杨轩,也早就从瞭望塔上下来了。 在杨轩的陪同下,他走到了前方。 望着宝船上风吹雨打留下的痕迹,朱棣的心里,也是一阵唏嘘。 可以肯定,郑和他们这一路上,受了太多太多的苦了。 望着下船的郑和等人,朱棣压制着心中的激动,站在原处等着他们。 而郑和等人望着前方的朱棣,心情也是不言而喻。 尤其是朱棣,郑和这对主仆,看着彼此,心情更是复杂。 洪武十八年郑和入燕王府,历经风雨,与燕王府同生共死。 靖难之役他跟着朱棣鞍前马后,又立下诸多战功。 朱棣登基后,着手安排下西洋一事。 他选择郑和作为船队的负责人,大明的国使,率领船队下西洋,开拓航路,扬大明国威。 足见对其之信任。 而他与郑和之间,早就超脱了普通的主仆关系。 在郑和的心里,朱棣对他有知遇之恩,只要是朱棣想做的,他都会不遗余力的支持。 郑和领着船队的一众主要负责人,来到朱棣面前。 下拜道: 第(2/3)页